印心石屋
據(jù)說,因笑啼巖處于兩峰夾峙形成的瓶頸位置,每山風(fēng)深拂,就會發(fā)出似啼似笑的聲音。白鶴泉的上下方,分別有蔡鍔將軍墓及介紹其生平事跡的墓廬,近代民主革命家黃興墓廬,還有譚馥墓、陳作新墓、吳道行墓等。此外,還有"印心石屋"石 刻、響鼓嶺等景點。
赫 曦 臺
1167年(宋乾道三年),朱熹自閩來訪張,講學(xué)岳麓、城南書院,停留二月,常晨起登麓山觀日出。在《云谷山記》文中說:"余名岳麓山頂曰赫曦。"張筑臺,朱熹題額“赫曦臺"。后廢。 1528年(明嘉靖七年),知府孫存復(fù)建"赫曦亭"于原址,又廢。1790年(清乾隆五十年),山長羅典在書院大門前坪建一臺,曰前亭,又名前臺。 1821年(道光元年),山長歐陽厚均發(fā)現(xiàn)赫曦臺原碑刻,為存朱子故跡,改前亭名赫曦臺。1868年(同冶七年),巡撫劉昆重修時,臺前更置石柱一對,坪鋪麻石,增建圍墻。
臺為湖南地方戲臺典型形制,前部單檐歇山與后部三間單層弓形硬山結(jié)合,青瓦頂,空花琉璃脊,弓形封火山墻,挑檐卷棚,呈凸形平面,前后開敞,可登石級而上。
臺上左右壁上分別有"福"、"壽"'二字,各高1.3米,據(jù)傳1807年(嘉慶十二年)羅典重赴鹿鳴宴時,有一道士模樣之人來院,言善書能詩,士大見為道士,未予正式接見。不料道人拾一掃帚,蘸黃泥水在右墻一筆揮成一個"壽"字,不辭而去。字體如龍蛇盤繞,遒勁有力,傳為"仙跡"。后力求兩壁對稱,羅典在左壁補書了一個"福"字。
現(xiàn)臺中置雙面屏風(fēng)一塊,一面繪有修復(fù)后之岳席書院平面圖,另一面錄朱熹、張、王守仁、毛澤東之題詩。
蟒 蛇 洞
在禹王碑北面的一個幽谷中。蟒蛇洞在西晉以前叫"抱黃洞"。相傳宋祥符年間(公元1008-1016年),有個叫張抱黃的道士,在巖下修煉,丹成升仙而去,"抱黃洞"由此而來。據(jù)傳張道士升仙后,洞被蟒蛇盤踞,故有蟒蛇洞之名。蟒蛇洞之成為名勝,出自一個神奇的故事。據(jù)說蟒蛇經(jīng)過千年修煉,每年7月15日都要出洞為害。它從洞中吐舌為橋,越過湘江架到河?xùn)|白鶴觀,一雙蛇眼圓瞪象燈籠,口中發(fā)出美妙動人的音樂。
人們看到湘江上突然出現(xiàn)彩虹般的仙橋,以為是引渡凡人上升天界的。有一位道士率先踏上"仙橋",但有去無回,葬身蛇腹。當(dāng)時荊江二州刺使陶侃以他敏銳的觀察,見"天門"外懸的天燈寒光逼人,疑是妖孽作怪,便一箭射去,頓時天燈熄滅,橋也無影無蹤。后來派人按血跡尋找,在抱黃洞內(nèi),發(fā)現(xiàn)有一大蟒被射死了。從此,黎民百姓安居樂業(yè),為了感謝陶侃為民除害,將他立足發(fā)箭的射臺,稱為射蟒臺。